【大墩分館】09/07本土語言講座~戰後台語歌謠與社會變遷
-
參加人數50
-
活動地點大墩分館
-
場地名稱B1視聽放映室
-
活動日期2025/9/7
-
活動時間09:30-11:30
-
活動型態講座
-
活動售票否
-
活動內容簡述邀請廖振富老師分享本土語言講座~戰後台語歌謠與社會變遷。
一、歌謠的功能:可以興:感發意興,觸動真情。可以觀:觀察社會百態,民風趨向。可以群:引發群體共鳴,帶動集體意
志。可以怨:抒發怨氣,發洩不滿。歌謠反映時代,深入人心,成為社會的集體記憶。
二、戰後初期:1945-1950 台語歌謠原創旺盛時期,戰後的民生凋弊,歌曲描寫社會底層的無奈心聲,戰後動盪的悲嘆,黑
暗中對光明的期待。
三、1950-1960年代:政治禁忌與語言打壓,歌曲反映悲情與無奈,農村青年走向都市(社會變遷的寫照)。
四、70年代:壓抑下的突圍,回歸鄉土風潮。
五、80年代迄今,社會開放,走向多元通俗流行歌。歌曲含政治訴求與社會批判,之後台語雅歌的興起。
六、21世紀新台語歌運動。
結語 :1、以歌謠看社會變遷的意義
2、「雅、俗」之間的辯證
3、未來台語歌的無限可能